明醫之路----第七期鹿鳴中醫經典培訓班
主辦單位:北京特色東方醫藥研究院
支持單位:經典中醫志愿者聯盟
中國網文明中華頻道
各位同仁:
北京特色東方醫藥研究院本著培養具有中醫思維的中醫人才,傳承國學中醫之心愿,在大量培訓課程的基礎上精耕細作,經過3年的準備,推出與實踐緊密結合的中醫基礎理論課程。經過2017年一年的教學實踐,所取得的成果是喜人的,遠超預想!2018年在原課程基礎上,增加了更多的臨床實戰課程,7天6晚,滿滿的課程設置,就等你到來。
由于接待能力有限,每期限額40人,故一律按收款順序報名排座,謝絕空降,敬請諒解。歡迎轉載或推薦給身邊的愿意學習中醫朋友!
鹿鳴緣起
“呦呦鹿鳴,食野之蘋。我有嘉賓,鼓瑟吹笙。”“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,望齊侯之色,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。怪當今居世之士,曾不留神醫藥,精究方術,上以療君親之疾,下以救貧賤之厄,中以保身長全,以養其生。” “半日臨證,半日讀書”是中醫人的理想和追求。如今卻感嘆這種境界是一種夢想,可望不可及,只能說“理不通,法不明”。學習中醫是人生路上一場快樂的修行,“在路上,不忘初心”。在這里,沒有門戶之見,有的是對中醫的敬畏。輕松學習中醫,并能夠帶領大家一起學習中醫是鹿鳴中醫的追求。“薪火相傳,定當照耀星空”。
臨床困惑
您或許是本科、碩士、博士畢業,也或許是久病入醫的中醫愛好者。臨床一定會讓我們困惑不已,以下可能都是我們的真實寫照。
●中醫愛好者:每年都會花大量時間到處學習,一方、一針、一手法,有的用之有效,有的用之無效,甚是苦惱。
●初涉臨床:滿腦子都是治病的方劑方法,一上臨床,發現和自己想象相差甚遠,面對病人很多時候束手無策。
●身經百戰:在臨床摸爬滾打數十年,中醫技術始終難精,事業始終難以有成,感嘆中醫博大精深,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。
●祖傳中醫:搞??剖杖氩环?,樂于一己之經驗也苦于一己之經驗,守著幾個方子度日,不能將醫理融會貫通,冷暖自知!
學習途徑
人云:中醫入門極不容易,登堂入室則更是難上加難。
吾曰:非也!不得其要也!
學習中醫大致有兩種途徑。
一、學其術,術者技能方法也,此種方式容易上手,似可快速小成,現在這種培訓班汗牛充棟,好多人也在各種名目的培訓中奔走,幾年甚至十幾年下來,學西忘東,沒抓住中醫本質,技藝難精。
二、學其道。夯實基礎,掌握經典,具備了深厚扎實的中醫基本功,萬丈高樓指日可待。一旦根基穩固,掌握了經典,對中醫便有了通透的認知,則難者易易亦!妙悟岐黃,難病大病心中了然,臨證如神。既省時間和精力,又可掌握最正宗的醫術。見病知源,立方有據,知所施為,不為表象所惑。此學囊括了眼花繚亂的各種數術。
正確選擇
鹿鳴中醫十年磨一劍,精研中醫基礎和經典,結合多年所得,打破“非其人勿授,傳內不傳外”之古訓,為您廓清迷霧,使醫者受益,患者得福。學習中醫,必須要及時調整學習及思維方式,找準方向,走在正確的道路上,才能漸入佳境,掌握中醫的真本事,做一名腳踏實地幸福的中醫人。
實力特色
1、診脈 零基礎學員可以學會脈診的“升降浮沉”,把握人體氣機的左右斡旋。
2、中醫基礎 此中醫基礎課程非大學課本的照本宣科,而是教授人之本體的“生理、病理”的氣化模型圖,按圖索驥,躍然紙上,清晰可見。
3、真傳 展示理法方藥、理法方針真實不虛。現場解析學員病案,充分顯示“指法之巧,分析之細”效如桴鼓,令人心悅誠服。
4、經典 《傷寒論》發展歷程流派紛呈,百家爭鳴,這是中醫之幸事!但流派眾多,辯證思路龐雜,讓人莫衷一是,不得其要。我們宗“勤求古訓,博采眾長”之旨;持“崇仲景而師百氏”的態度,在繼承的基礎上,適時地、有選擇性地運用諸家之長,簡化各種辯證思路,解決臨床實際問題。我們的辯證只需要三步:(1)辨陰陽(2)定位(3)定性。采用此法辨證精準,臨床療效卓越。對《傷寒論》做一個主線貫穿,提綱挈領,使大家學之有法,脈絡清晰。
5、少陽論治
6、不得不說的流感
一、學后服務:
1.建立微信群,100天,進行《傷寒論》398條條文結合臨床精講,開展臨床病例討論、問題咨詢、課程考核、指導學習。
2.同時可免費申請“經典中醫傳承杰出人才工程”網絡課程。
二、費用:合影、結業證、場地費、材料費用共計:1000元/人(開發票1500元),復訓:200元/人/期。食宿統一安排,費用自理。
三、培訓時間: 2018年5月24日報到,25—29日授課。
四、報到地點:北京特色東方醫藥研究院
(北京市昌平區昌崔路198號院2號樓310)
五、報名聯系電話:010-69724481 QQ:910346558
聯系人:
董林江老師:15901484245(同微信號)
王雪梅老師:18210344651
六、需帶2張2寸彩色照片。
七、匯款賬號:(限額40名,按匯款先后排座位)
中國農業銀行:62284 8001 00297 44116
中國郵政銀行:6221 881 0000 36366 052
卡 名:董林江